感性与理性的凝萃——读华章《留得清气满乾坤》

作者:听雪女子发布时间:2020-06-21 13:04

 
昨日(6月17日),读子蕴的书评摘录《留得清气满乾坤》,觉得意犹未尽。听说文章作者华章的bo 客里,这一篇书评尚在,趁势赶过去,一读为快。匆忙之中,留下了七百多字的感言,于晚上才显示。华章说,莫如把它单独发吧。恭敬不如从命。于是乎,草就了这一篇散文不像散文、读感不像读感、文评不像文评的“四不像”。好在,华章是见证我bo -客的资深博友,会包容我的不成气候(为了便于发布,多处用了别字、简称、拼音等。见谅)。
——题记
 
读完华章对子蕴自传体散文集(名称见题图)《……青》的读后感——《留得清气满乾坤》,久坐,愣了好一会,才回过神来,眼睛潮湿,喉头哽咽。
 
一篇书评,能把人看哭,可见作者笔端的深情,也从中管窥,原著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。
 
“子蕴的文字,清澈透明,质朴无华,几如口语,完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,笔到气随,毫无刻意做作之迹,更无层深浑成之感。”开篇,华章这样评价原著的语言风格。欣赏之情,毫不掩饰。随着书评的铺排,作者跨越40年的“我的经历”“我的情感”,跳跃着来到读者面前,我等读者,终于领略了一篇集情感与理智,见率真与思考的锦绣文章。那笔触,与原著一样,同样朴实;那感情,与原著一样,同样真挚。既有感性之美,又有理性之光。
 
说到感性,全在一个“懂”字。
 
读华章的书评,感觉他对原著,不是秉烛夜读,而是与作者促膝谈心,亲耳聆听着作者的叙述。作者讲得痴情,听者听得用心,像是不愿打断作者的思路,顺着作者的语势、情感、心理,开启自己的笔端。
 
华章的文章,向以理性著称。他bo -文的相当部分,都是对所见、所闻、所感、所触的理性思考,理智的火花,不时闪现。很显然,华章是因了欣赏——欣赏作者那wang-yang恣肆的情感的真实流露,为那种现实中鲜见的真性情所打动,才甘愿让自己的笔,融入作者的端,原文与评文,浑然天成。事实也证明,当真诚遇到真诚,不撞出火花都不行。华章的感性,不仅自己设身处地,妙解了原著;也把他的读者,一下子代入到规定情境,引领读者与原著作者,同情共绪,同呼吸、共命运。比如:
 
子蕴用了全书几乎一半的篇幅(共180页)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和青少年时代以及“温格”岁月。这看似与“芷晴”无关,其实,恰恰是把“芷晴问题”放到了历史的大背景之中,用一个个清晰可见的岁月之环,链接出近四十年历史发展的因果之链,为后续的讲述和思考做了顺乎逻辑的铺垫。
 
这就是点题呀!这是给读者一柄火烛,让读者知晓,作者用了那么大的篇幅写自己的家庭及成长环境,看似无心,实则有意。那么,作为普通读者,该如何认识?这段话,是作为评论家必须具有的居高临下的姿态。类似的金句、金段,在华章此文中,随处可见。
 
“每一个人,其幼小的年龄,对min zu文化和社会zheng  zhi气候的感知,最初是来自于家庭,其次才是学校和社会。”
 
“小学和初中时期是子蕴最美好的时光。童年的趣事,快乐的小学,让她魂牵梦绕的女子中学,处处都是歌声相伴。的确,这段时期,新生的gong和国,虽然经过了kang美yuan chao,反you 运dong,大yue进和三年自然zai害,人民的生活还很清贫,但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好的。”
 
这些金句、金段穿插在铺展之中,让读者,特别是没有读过原著的读者,触摸到了原著的肌理,时时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。
 
这是华章的“懂”——
 
他懂作者的感情丰富、心地善良:“让我非常钦佩的是,向来胆小的子蕴,却在充满傻气的“hong色kong  -bu”中,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符的惊人的勇敢、无比的zheng 直和博大的爱心”。
 
他懂时代的风云大际会:“大规模的‘shang山xia乡’yun动,实际上是温格的衍生品。经过连续三年的冻卵,gong、农、商、学几乎tan 痪,guo民jing济临近beng kui的边缘。六六、六七、六八届的大学毕业生亟待安排;六六、六七、六八届高中毕业生无学可上,大量待业,城市面临重重压力又无力安置,上层的目光自然转向农村。农村,虽然经过三年zi 然zai-害的重创尚未得到喘息,但成为唯一可大量安置’芷晴的’guang阔天地’。在这样的时局之下,大批芷晴’上shan 下xiang’成为无奈之举,许多地方又处理得匆忙草率。”
 
他懂读者的心理需求:“我没有’shang山xia乡’的经历。有人说,在这个世界上要真切地交谈,是需要共划一条船的。我和子蕴虽不同船,但我这条小船,和她的船相距不远,同向划行,面对的是同样的风浪,听到的是同样的涛声,她们划船时的声息始终震我耳鼓,每每与我的心率产生共鸣,因此,子蕴对bing团生活的细腻讲述,让我感同身受。”
 
还有什么可说的?因了懂,才入心,才动人。
 
说到理性,则看一个“立”字。
 
立,是站立、立起来,这里指立意。
 
为文须有情。没有情的文字,宛如干瘪的老姜,有味却不中吃。但光有感情肯定不行。尤其是书评,需要理性的光辉,因为书评者要引导大众读者,捕捉作者的灵犀,挖掘背后的根源,牵着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。
 
华章是一“理工男”,学建筑的他,常常自谦是文学的“门外汉”。但是,读过他文章的都知道,他的文章,从视野到立意,从布局谋篇到语言风格,都独树一帜,观点鲜明。这些特质,与他的刻苦勤奋、兴趣广泛、博览群书、善于思考有很大关系。除了建筑学,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美学、艺术等等,他都有浓厚的兴趣,且在摄影、漫画、书法鉴赏等方面,有很高的造诣。他读了大量的古书、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,枯燥的哲学书籍,他读起来也津津有味,关键是,他有超群的记忆力,过目成诵……这些,为他站位高,看问题视角独特,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 
华章此篇,共4900字,篇幅不算长,这与他追求的文字简练,“文要短”,有直接关系。
 
在文中,他没有单纯的就书谈书,而是不时跃起,运用所读、所悟、所感,跳出原著谈原著,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浪花,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评论家的纵横捭阖、收放自如、高瞻远瞩。是评,却不刻板,不生硬,不晦涩,行云流水般流畅、舒服,与原著的文风、语言,交相辉映,相得益彰。
 
那么,他“立”了什么?
 
他要读者以历史的眼光,重新审视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的那一代人:温格的十年,生活在舆论一律,对外隔绝的yin森、冷酷的hong色海洋之中,文化和思想的幽深封闭,使人们的身心两方面形同囚居。之后,他们在gai开的大潮中奋力拼搏,刻苦学习科技知识,成为社会的中坚。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下岗、失业,创业或再就业,长期生活拮据,长期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奔波,使得这一代人精神上疲惫不堪,相当多的人苦撑一生,甚至疮痍斑斑,充满浓浓的悲剧色彩。但,这一代人百折不挠,顶天立地,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天地。
 
凝血的语言,饱蘸激情,一片悲悯。“无论怎样评价’shang山xia乡’yun动,但大多数芷晴在非常艰苦的农村,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,是永载史册的。”
 
至此,华章的视线,早已从著作移开,落向整整一代人。他让读者看到:个人与时代、家庭与社会之间,联系如此之密切,而他文尾那一句“‘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’,留得清气满乾坤的一代。”既是给作者及其著作的定位,也是为整整一代人呼天抢地的呐喊。

  • 联系电话:13641993338 13633713288
  • 官方网站:www.jijitaiji.com
  • QQ:444953
  • 地 址:上海市虹口区虬江支路181号
  • 市内交通:轨道交通3、4、10号线;公交线路21、52、65、167、305、854、939路……